特朗普一句“很快要去中国”,让中美俄三国能否同桌“喝杯茶”的话题迅速升温。若论这事的可行性,答案是存在希望,但要让这杯茶顺利沏成,还得先迈过两道关键的坎。
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办公室原话是:“我们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去中国,虽然要过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 这句话听起来像客套,但配上他当天轻松的语气,外媒直接放大成 “访华计划正式启动”。同一天,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补了一句:“如果特朗普九月到北京,普京不排除也去。” 这两条消息的碰撞,让中美俄三国首脑同框的想象图瞬间成为热搜焦点,人们纷纷猜测这桌特殊的“喝茶局”能否成真。
要让中美俄三国顺利围坐在一起“喝茶”,美俄之间的坚冰必须先消融。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关系便跌入冰点,如同被扔进了极寒的冷冻库,冻得异常坚硬。美国联合一众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涉及经济、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试图以此压制俄罗斯。而俄罗斯也毫不示弱,通过在边境部署导弹等强硬手段予以回应,双方你来我往,狠话不断,冲突的氛围持续升级。
特朗普近期虽松口称“也许会与普京会面”,但就在前几个月,他还威胁要加大对俄制裁力度。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就好比刚说要握手言和,转头就攥紧了拳头,这样的举动很难让俄罗斯建立信任。以叙利亚问题为例,美俄表面上都宣称要反恐,可背地里却各有盘算。美国一心想扶持自己看中的势力,以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则坚决力保另一派,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利益,双方各唱各的调,丝毫没有合作的迹象。长期如此的摩擦和对峙,早已让彼此间的信任消磨殆尽。所以,美俄两国必须先放下芥蒂,哪怕只是递出一个象征性的“橄榄枝”,比如在某个非核心议题上达成小小的共识,这桌茶才有凑起来的可能。
而美国国内的政治乱象,则是阻碍这桌“喝茶局”的另一大难题。特朗普想和中国谈合作,也想和俄罗斯沟通,但他身边团队的意见却杂乱不一。财长贝森特一心想着经济利益,天天念叨:“得多跟中国做生意,钱包才能鼓起来。”而国务卿鲁比奥则态度强硬,拍着桌子喊:“必须对中国强硬,芯片、外交都得卡紧了。”同一栋办公楼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使得美国的对外政策像跷跷板一样,忽软忽硬,毫无稳定性可言。
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也是如此。特朗普想兑现“结束俄乌战争”的承诺,以彰显自己的政治能力,可国会里不少议员却高举“反俄”大旗不放,处处阻挠。更麻烦的是,还有一些政客紧盯着台湾问题,只要特朗普一有访华的动静,他们就会在国内提出相关提案进行搅局。在上次的国际会议上,就有议员远程发难,直接打乱了中美会谈的节奏。自家后院如此“热闹”,麻烦不断,特朗普若想安心出门喝这杯茶,必须先把家里的“火”扑灭,理顺国内的政治分歧。
那这两道坎该如何跨越呢?有三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美俄可以先从“小处着手”,选择像粮食换战俘这样的人道议题进行尝试,不涉及那些宏大的国际格局问题,先做到“说话算数”,逐步积累信任。二是特朗普团队必须先在内部统一口径,通过开吹风会等方式,把对华、对俄的态度梳理清楚,避免媒体一天之内挖出三个不同版本的政策说法,造成国际社会的误解。三是中国可以当好“茶馆老板”,提前与美俄双方充分沟通,明确会谈不触碰各方的红线话题,让大家都能放下顾虑,安心坐下来交流。
倘若这两道坎真能成功跨越,中美俄三国真能在北京同框“喝茶”,世界或许会迎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能源价格可能会应声下跌,俄罗斯若松口增加能源产量,美国的页岩油也随之跟上,国际油价说不定当天就会有小幅下降,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喘息之机。粮食运输的航线也能变得更加顺畅,乌克兰的粮食可以顺利通过黑海运输到世界各地,全球粮食供应的压力将大大减轻,缓解不少国家的粮食危机。科技产业链或许也会重新调整,在芯片、稀土、人工智能等领域,各方可以进行分区谈判,不再是一刀切的僵局,有利于全球科技的协同发展。
当然,这些目前都还只是基于现状的猜想。但关键在于,只有先让三国坐下来,进行坦诚的沟通与交流,才有机会谈及后续的合作与发展,这桌“喝茶局”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意义。国际局势的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存在对话的可能,就有解决问题的希望,这或许就是人们对这桌“喝茶局”充满期待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特朗普回应“访华计划”》环球时报
鼎盛配资-鼎盛配资官网-配资软件-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