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7月11日,在石家庄市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水火箭打靶赛”中,参赛选手制作水火箭。 张晓峰摄
□本报记者 陈华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我省石家庄市、邯郸市、保定市莲池区、唐山市路南区、邢台市襄都区、沧州市运河区入选。
如何高质量推进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我省各实验区在先行先试中都有哪些新探索?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科学安排进阶课程
贯通科学教育体系
一堂科学教育课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科学校本课程有50余种。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课程管理部副主任闫鹏林介绍,学校将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纳入教学基本规范,积极推行科学教育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近年来,石家庄鼓励各中小学构建“三维一体”科学课程体系,即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实施基础型课程校本化;以地域和校域特色为依托,发展拓展型课程;以校外资源为支撑,开展实践型课程。
“未来,我们将依托石家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燕赵科技密码系列课程,依托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西柏坡红色科技探索系列课程,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形成科学案例库。”石家庄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负责人梁晓宁介绍。
学校是培养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受制于时间、空间和资源,无法满足科学教育的全部需求,需要校外教育作为有益补充和重要帮手。
打开校门,推动融合,科学教育课堂变得多元多彩。
唐山交大实验学校开设《我和我的校友——交大科学家》《未来科学家》系列特色科学课程,唐山市路南区胜利路小学开设《唐山陶瓷》课程……
近年来,唐山市路南区结合航空航天、应急装备、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学教育+地方发展+学生成长的目标为引领,开发体现“五育融合”理念的区域特色科学课程。
邯郸市强化探索创新,以复兴区、丛台区、武安市、曲周县、永年区等为试点,探索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新机制,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截至目前,试点县(市、区)共引进培训机构近150家,服务学生6.7万余名。
校内外协同育人
跨学科融通教学
“赛车的速度和什么有关系?”“无人机外面的‘笼子’有什么作用?”……7月19日,保定市联盟西路教育集团二年级四班学生,走进北京邮电大学动态新技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以“探索科技前沿,点亮智慧未来”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我校近年来通过开展博士课堂、项目式学习等特色课程开发学生潜能,与北航工程实践中心、河北农业大学等共建实践基地,打造‘无边界’科学课堂教育模式。”保定市联盟西路教育集团校长刘静表示。
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
近年来,保定市莲池区鼓励各中小学结合课本知识,带领学生走进高校、科技场馆、科技企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
目前,全区77所中小学与辖区12所高校、28个科技场馆、44个科普基地结成对子达成合作。2024年该区共组织科学研学体验活动800余次,邀请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进校园科普活动220余人次,辐射中小学生8万余人次。
“未来三年,我们区将以馆校融通、贯通育才为主线,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实施,着力构建高校学术赋能、企业创新协同、家校社实践联动的科学教育新格局。”保定市莲池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生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技术融合与创新。
邢台市襄都区聚焦教育信息化,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智能化、个性化。
先往空瓶子里倒入一些水,再倒入一些洗洁精快速搅拌,再把牙签放进去……日前,邢台市襄都区立德小学三年级四班的范檬涵在家里做《会站立的牙签》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科学空间”微信平台展播。
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邢台市襄都区立德小学暑期开设家庭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襄都区智慧教育平台“解锁”各种实验操作,然后把实验视频或照片上传进行展示。
近年来,邢台市襄都区积极探索拓宽科学教育新渠道,通过建设科学教育智慧校园平台、科学教育数字资源库等平台,实现全区校家社科学教育一体化协同联动,推进科学教育数字化智慧化整体化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襄都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信息专区,开设科学教育课程资源、赛事资源、校外实践资源等板块,数字赋能全区科学教育发展。”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管理科科长何方表示。
此外,该区还将进一步强化区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职能,为全区各学校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实验教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等。
因地制宜挖掘资源
拓展科学教育新空间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
在培育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能掉队。那么,如何在乡村学校把“一个都不能少”的科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联合开发《昆虫探究实践手册》《学科中的科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联合举办昆虫与生态科技节,大运河研究专项活动等主题科技活动;每月开展1次线上联合教研……自2021年开始,沧州市城区的重庆路小学和乡村学校东屯小学探索开展科学教育共同体活动。
“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示范校,我们在课程开发资源共享、主题科技活动共办、家校社协同机制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城市科技资源下沉。”沧州市重庆路小学校长孙耀明介绍。
在重庆路小学带动下,东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活动更加丰富。
“合作以来,两校实现了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学生科学意识都得到了提升。”沧州市东屯小学校长杨冰表示。
这只是沧州市运河区探索构建“1+X”教科研共同体的一个缩影。所谓“1+X”教科研共同体,是以1个优质校为核心联合成员校,通过线上双师课堂+线下送教入校的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科学教育生态。
“我们创新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捆绑考核制度,以均衡发展共建、质量为本共享、教研一体共创、捆绑考核共进为实施路径开展研修活动。”沧州市运河区教育体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尹文厂介绍。
上好科学课,好环境重要,好老师更重要。
为提高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沧州市运河区打造多组科学教育共同体,优质校输出骨干教师38人,成员校选拔潜力教师72人,形成跨校师资流动池。
“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构建全域协同、多维赋能的科学教育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一支专业精深、技术融通、创新引领的新型科学教师队伍。”尹文厂表示。
比起实验器材的短缺,科学教师配备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更是阻碍乡村科学教育发展的短板。
邯郸市建立完善市、县、校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加强对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加大对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研支持力度。加强科学教育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和落实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科研支持。依托市、县教科研部门,针对教师、教学、资源、活动等科学精准分类指导,定期组织科学教育优质课评选、优秀实验教学案例评选等。
“未来,我们将连通数字课程资源,开展送课上门和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邯郸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科长郭普战表示。
鼎盛配资-鼎盛配资官网-配资软件-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